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27 lines (21 loc) · 6.81 KB

20140119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27 lines (21 loc) · 6.81 KB

#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读书体会 陆陆续续看完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,系统的体会谈不上,倒是有一些零散的认识、总结、想法、感悟,纯粹从我个人的主观态度总结,受个人知识体系以及能力不同,难免偏颇,权当交流吧。

什么是项目?什么是产品?

首先,扉页看到作者的工作经历,从06年毕业一直到现在,一直从事产品经理或者类似的工作,确实挺难得的。我个人坚信只有积累才能创造优秀的产品,才能让产品越来越好。反过来,如果我们总是今天做这个,明天做那个,是不可能把事情做精做细的。有时候,我们容易陷入一种误区,感觉只要我们天天念着我们是在做产品,我们要做好产品,我们不是在做项目,仿佛这样就能真把产品做好。其实不然,我个人对产品的看法就是:即使我们现在做的是项目,只要我们一直在做,那么渐渐的,这个项目自然而然就是产品了;就算我们天天说要做产品,而每当做到第一个版本的时候,就停止或搁置了,那这个产品也只能说是一个项目。尤其是软件类产品,大部分的软件类产品的生命周期止步于开发测试完成。当然,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与软件产品定位,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有一定的关系。总的来说,我认为,只有我们持续的去做,持续的去完善、改进一件事情,一个产品,是肯定能成功的。而这个持续期会根据我们做的事情的大小相关,可能是半年、一年,甚至是几年。淘宝网最初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,打磨细节,到现在一直有那么多人在持续完善,改进它。这使得淘宝网自然而然成了行业标杆。

“功能”的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法则

这本书关于需求的描述,提到一个观点,个人比较赞同。那就是:需求有很多,但是活下来,能真正有意义的是少数。我看到我们在分析梳理产品功能需求的时候,那么多功能,但是仅仅只是看到功能,我更想知道我们是关注客户(作者指出客户和用户的区别:客户是为产品付钱的人;用户是真正用产品的人)还是关注用户?用户真的会很喜欢用我们提供的那么多功能吗?我可能会认为,一些我认为不太符合实际的功能之所以存在,或许是因为它的存在意义单纯只是商业上的噱头,或者说是商业策略,比如:竞争对手已经有这个功能,我们也一定要有,不管这个功能合不合理,用户有没有真正愿意去使用。最近看到一篇博客文章说的是:一个朋友问购买了某款比较出名的软件系统的另一个朋友,说你为什么要买它啊?那个朋友回答说,我们买来基本不会去使用,而是会对别人宣传:你看,我们的公司是采用XXX的国际化先进软件管理系统,显示我们的专业度有多高。因此,如果是真的为用户着想,我认为一定要搞清楚用户本质的,潜在的需求,在分析出一些功能的时候,是不是要再多想想,用户真的会用这个功能吗?这个功能真的有实际使用场景吗?通过这种方式,每个产品,每次需求的搜集,到最后,站得住脚的都是少数。

“项目的坎坷一生”

而本书的第三章《项目的坎坷一生》,内容上个人没什么体会,感觉也没超出我太多的认识,中规中矩。唯有章节名称,到是有些同感。我做了几年的项目(我一直认为我是在做项目),回顾起来,都挺坎坷的。从项目立项,到最后落地投入使用,真是一路磕磕碰碰。商业上,定位上的因素,技术管理的因素,等等。我的看法是,要想让项目成功,可控制,第一就得先有全局的计划。软件类项目和其他类似上班类行政类工作有不一样的特点。软件类有不确定的因素(新技术的使用,新思路,新架构的使用),一切不可控的因素如果前期不分解成可控的因素,那么到项目真正开始运行的时候,就算加再多的人进来也无济于事。

寻找软件产品团队的“外科医生”

我比较赞同《人月神话》里提到的项目团队的运作方式,那就是所谓的外科手术团队。做一个外科手术当作一个项目,那么需要有一个外科医生,和一到n个助手,以及多个护士。这些对应到软件团队里,外科医生就是所谓的软件架构师,模块设计师,他们负责把工作规划成可以分解成多个明确的子任务。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助手(软件工程师),软件工程师负责按照架构师的设计实现框架,软件工程师还可以再在架构师可控制的范围内,细化模块内部的任务,分到护士(助理工程师),负责完成更细小更明确的任务。所有这一切,都需要软件架构师有很好的设计,关键点就是要保证任务能被分解,可验收。经过这样的设计过程,整个项目的可控性大大增强,应对需求变更也得心应手,起码能回答哪个需求能做,哪个需求能不能实现,需求需要多少时间,改动的模块等问题。这样就把一个软件性的技术问题转化为了人力人工问题,如果上级要求提前完工,那么适当增加人手或者增加工作时间即可。

“形式化”的项目过程

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作者提出的那些项目过程,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形式化,虽然说形式化很重要,但是更重要的是项目实际的可控性。反过来,如果形式化真的能保证项目的可控性,那就应该形式化。就像作者说的:要想开会不流于形式,就要做更多形式化的工作,比如:会前准备,签到,会后会议纪要等。他说这句话,我理解的是:作者不知道有更好的办法让开会不形式化,所以只有用形式化的方式保证开会不形式化。

总结

以下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体会,罗列如下:

  1. 本书内容感觉不太流畅,可能是很多都是博客汇总而来(部分内容之前我也在网上看过),后期虽然做了一些梳理,但我还是感觉,不够流畅;
  2. 本书的配图画的都不错,体现了作者的文档编写功力,说明他有特意去学习和钻研过,这从他书里推荐的一些其他书籍能看得出来。比如:附录里推荐的一些有用的信息;
  3. 作者看的书也挺多的,体现了他提的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。有些书我看过,有些书我没看过。 以上个人体会,如有不认同的,可以提出,一起交流。